在一个温暖的夜晚,遇上百分百女孩

王 小新
公文写作
zh-Hans

教室到宿舍的路程是一条笔直的长道,两道旁是漆黑的路灯。晚自习结束在九点半,但由于照顾一些还想再看会儿书的同学,熄灯时间会推迟30分钟,到十点钟准时。

这就特别适合学校里面的小情侣,但能在黑夜中拉着恋人手的学生毕竟少数,大部分同学还是会从不同的楼层下来涌上了这一条长道。宿舍要比教室舒服多了。

我是那少数没拉恋人的手,又是在十点熄灯才愿离开的同学之一,并不是说我多么热爱学习,而是每当下课铃响起就是最吵闹的时候。

如果按正常的步速走回宿舍需要十分钟,若是太多同学一起,产生拥挤时则需要15-20分钟不等。而那时开始,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

一个人在将近结束的三年时光里走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喜欢这段距离给自己带来的这一份少有轻松感,但有时却不禁害怕:自己是不是一直会在这样的“单行道”上走下去?

忘记从哪天起,就当我在环顾四周或者抬头往远方看时,眼前会重复出现一个女孩。偶尔会跟朋友一块儿。我可以改变世界改变自己。

她在大多时候也是一个人,偶尔会跟朋友两人一起,但很少会看到她会置身于一群人的时候。一条长长的走道,稀疏分散着就几人。

她笔直长发加马尾,高高瘦瘦像是能被一阵风吹走;不算出众,但在普遍偏朴素的寄宿生中很容易让人记住;于是我也就不知在见过几次之后就把她给记住了。

只要你稍微留意你就会很容易了解到一位同学的信息。她学文科的,教室在三楼——我们正对楼上的靠左一间。

高三年级的教学楼有东西两个环形楼道,而我们教室就在最靠近东(西)边楼道的位置。由于就近原则,如果她想往楼下活动,就一定会经过这个楼道。

而幸运的是,我那段时间就在教室靠近窗户的位置,只要外边一有情况就立马能发现。

她并不一定是在每次熄灯后才离开教室,当有时正好见着她要下楼时,我也会慢慢的跟上去。有时我也会在走廊上等,看到她从从三楼楼道下来时,我就故意放慢脚步。心想或许她也许会走过来轻轻的拍我一下。

然而没有,每次我们都是按原样子走下去……

我想我们是有过很多次的正面对视的,比如:在回宿舍的长道上一同环顾四周时,还有是在我刚出教室,抬起头一瞬间,她正好从楼道上低头往下面看,但我们却始终没有说过一句“嗨,好巧啊”或者微微一笑。

也许我能确切地感知到她眼神中所夹杂的一丝和我一样的情感,因为在正面对上时总会停上0.5秒。类似于这种“读眼神”在我少不更事的年代,可以说是是一项非常自恋和少有的能力。但在大多数时候我能看到的东西都错觉的比她们自身情感要深厚上很多。可能这就是对我带来很多失望的原因,包括那女孩。

当每次走在她身边时,我预想了无数个邂逅的场景,“嘿,好像每天都能看见你”,

“能交个朋友吗”,“你喜不喜欢跑步”,“下周一我有一场篮球赛能来看看吗?”

想着想着,一抬头就看见了她,而结果却是我默默的低着头,原因就是出于内心的自卑和胆怯。也不知她是否也有一样的情感,或只是错觉而已。

于是在每次想而不可得时,我就渐渐放下了那种情感,因为无论内心怎么挣扎,实际上还是不能够作出那样的举动。索性就把那份冲动给抿灭了。

而当我真正把那份冲动掐灭之后,她真的很少有机会再走在我眼前,即使在晚自习后,我还是会不停偷偷往楼梯处多看上几眼。

当梦中的场景真正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我们往往会胆怯:就在于我们想得太多:

他是我的的王子吗?

她是我的公主吗?

我这么主动的上前,他会喜欢自己吗?

于是在无数个这样念头在质疑中,幸运的时光就悄悄溜走。接着在心里又极度后悔,要是刚那个故事真正发生在我身上那该多好啊。

懂得小喜可观,才能在与时间作战中反败为胜

最近一有时间就会重读来自于十八岁日记里的文字,在每次读完后总能获得一些新的东西,以下内容来自2014年11月29日。

01

傍晚了,夕阳西下,一抬头能看见的窗外发黄的枯叶,和微微暗下来的天空——有阳光,但却并没有那么温暖。

不知不觉中,深秋已开始转为初冬

在冬天这个季节只要获得任何一丝温暖都会比其他季节要温情和感动得多;只是身处此地的我,却远没有获得多过更多的类似于家的那种感动。

最近放了一张日历表在课桌上,养成了每过完一天就划掉一天的习惯;于是慢慢发现,自己每天能记住的、最想做的事就是划掉这一天。

不是每天都那么有意义,也并不是每天都有那么多想要去记住的事和记住的人。

这是待在同一所学校两年多的结果。

当然,但并不指全部,还有很多想记录的瞬间却都因为没办法记录的原因而被耽搁。比如:一个人在跑步的黄昏下的操场,被下雨声或梦吵醒的半夜……甚至有些时候醒来后听见下雨的声音。接着想把那个梦记录下来,想着想着又睡下去了,等第二天醒来,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02

课桌下面放着多本小说,有的从同学或阅览室借来的,有的是前些天刚用每个月零花钱从学校的打折书店里换来的;都是看完后没多少营养价值可吸收的书。

当我看到用零花钱换来的书时开始会有些不忍,这种感觉在年过十八后就剧增——无论是去学校超市买零食,还是添置新衣服等一些与我基本生活无关的事情时。

因为我在用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钱。

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的一些问题。越是长大越是发现:

其实我很乐意去走进大人的世界里,去思考他们所思考,去做他们所做。虽然我还是经常会和同学们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

我尽量的掩藏着内心那种小小的成熟以及适应周围环境的不情愿,因为,现在的我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

03

人在孤独时无疑是最容易煽情的;

不知其他人对不同阶段的孤独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对于我,现在的我经常会听的就是张国荣的音乐。从周杰伦到郭敬明的小说再到经典怀旧的张国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这不代表着终止,在以后的不同阶段都能找到与此阶段不一样的东西。

忘记从哪部作品中读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从群体慢慢走向孤独,从孤独慢慢走向平淡与安静的过程。到最后能陪你走下去的只有你一个人,能懂你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内心。

虽无法体会到文字末尾那种心态,但我想每个阶段肯定会有它每个阶段特定的意义,

而孤独就是其中一个阶段。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的存在和消失,去实行还是被遏制,往往都取决于你自己。换句话说,人最难得的就是有始终维持内心想法的能力;

04.

前阵子有感于电影《匆匆那年》的宣传,于是提前把原著小说拿来看了一遍,之后的感触是:

每一段感人的友情或爱情只能出现在小说里,在现实中我们随着自己的眼光和态度在不同的时间段改变,很难找到一个真正互相欣赏的人,更何况是要忠于一生的爱情。

或许是现在的我根本就还没有把那些平淡无奇的东西看作我辛累历程闪光点的能力,以至于我对周围的很多事物表现得不在乎,但却又极其的渴望想要获得周围其他人的在乎。

而另一种说法可能就是越是内心深处最在乎的东西,越是难以把那份在乎体现出来(比如:LHY,WF,ZXY)

越是在匆忙的高三越是很容易想起某些人,也越容易心不在焉。不清楚自己何时才能到不去缅怀的程度。

很多故事结局都像《匆匆那年》一样带着惋惜与不甘。不过无论怎样,最后都是互不认识,互不相欠。

于是只能念叨:

有些人是用来成长的,有些人是用来刻骨铭心的,有些人是用来怀念的,有些人是用来忘记的,对于光阴里的种种,要退却、忍让、自持、慈悲。懂得小喜可观,才会与时间作战时反败为胜。那些属于你的幸福才会不请自来。

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少,与母亲则是一个月一次。我们三个人在不同的地点,忙着各自不相同的事情;时间不紧不慢,它并不因为某一点点感动的情节而稍微放慢点速度;当一直被父母保护着的时候,并未察觉到他们在一天一天老去。直到前几天……

父亲因为一项重活干不了,决定放弃那份工作,而母亲在不停的数落,最后两人吵起来。这样的场合我听了不下于百次,以前我会立马走开,管他们去吵,那现在呢?我会狠狠的训斥他们,“你们要离婚赶快去离啊”。

有那么一瞬间会觉得,我真的已经长大了,过去我总觉得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没有保护好母亲的身体,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应该尽到的责任。

可是现在认为无论我怎么样责备他,他还是把我抚养了我到高中,到了十八岁。只是个人的苦楚有些多,优越的条件很少。但到了现在,心里的责备就少了很多,因为他给予了我的,只能到这里,剩下的路还是只能靠我自己去走。

我将自己独立的时间定在十九岁,也就是在将近六个月之后。我会开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虽然什么是“属于”也不清楚。

或许那时我会远离他们,或许也会和他们在一起,慢慢看着他们老去。

我会沦为上班族,每天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穿着制服,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不可能会去星巴克、不可能买奢侈品。但我想我一定好好努力,希望有一天,母亲可以不用再拿钱来衡量自己的心情,她也一样可以过着富裕的生活,父亲不用那么辛苦,累的时候可以歇息,更重要的事,我希望可以给我的下一代,创造出足够好的条件……

这些,既可以是平凡的,也可以是伟大的。——2014,12,28《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